死人燈籠報大數

文章:蔡健發(2024),殯儀手記「死人燈籠報大數」

積閏享壽的傳統解讀

在香港的殯儀文化中,殯儀館禮堂前懸掛的兩個燈籠早已成為我們送別先人的一種象徵。當先人年滿八十歲時,燈籠上的字或燈籠本身會換成紅色,代表著「有福有壽」。然而,有時候家屬會發現,先人明明只有七十幾歲,為什麼燈籠上卻寫著「享年八十」?這裡出現的「報大數」現象是否真的只是為了湊數?背後是否隱藏著更深的文化習俗?今天,我們就來探討這個話題。

死人燈籠報大數:文化誤解還是深厚傳統?

在香港的殯儀館中,當一位長者過世,若年齡達到八十歲,燈籠上的字或燈籠本身會換成紅色,象徵著先人享有長壽和福氣。然而,有時候家屬會發現,先人實際年齡並未滿八十歲,卻仍然使用紅字燈籠或紅色燈籠,且享年標註為「八十」。

這時候不少人會打趣地說:「死人燈籠報大數!」意思是似乎故意把先人的年齡「湊滿」八十歲,好讓他們能夠體面地享有紅字或紅色燈籠的福壽祝福。然而,這並非只是單純的「湊數」,而是與一個古老的文化傳統有關,這個傳統叫做「積閏享壽」。

積閏享壽:天賜的歲月,福壽的象徵

要理解「積閏享壽」,我們首先要了解古代曆法中的置閏法。中國的農曆是陰陽合曆,每年約354天,比陽曆少了約11天。為了讓農曆與四季同步,古人設置了「閏月」來調整時間。具體來說,每19年會有7個閏月。

在傳統觀念中,這些閏月被視為「天賜的壽福」,是額外的時間。古人認為,這些多出來的閏月不應被忽視,而是應該被計入壽命之中,象徵著上天賜予的額外歲月。這就是「積閏享壽」的由來,意思是先人因為這些額外的時間而享有更長的生命。因此,即使先人實際年齡不到八十歲,燈籠上仍會寫著「享年八十」,這並非一種「湊數」行為,而是根據積閏享壽的傳統習俗。

紅字燈籠或紅色燈籠的象徵意義

紅色在中國文化中一直象徵著吉祥、喜慶和長壽。因此,當先人生前年齡達到八十歲或「享年八十」時,紅字燈籠或紅色燈籠就成為長壽的象徵。這不僅僅是對先人年齡的標記,還是一種文化上的祝福,寓意著先人享有「天賜壽福」。

即使先人實際年齡只有七十七歲,積閏享壽的概念讓他們的「享年」達到八十歲,這樣他們的燈籠便會採用紅色,象徵著有福有壽,家屬們也能以這種方式表達對先人的尊敬和懷念。

簡單計算:積閏享壽如何讓年齡增長?

根據農曆的置閏法,每19年會多出7個閏月,這些閏月累積起來就可以為人們的年齡「額外」增加時間。假如一位先人享年77歲,這些「多出來的時間」就可以讓他們的「享年」達到80歲。這種計算方式並不是數學上的精確計算,而是一種文化上的象徵,代表著對時間的尊重和對先人福壽的祝福。

為什麼現代人不太了解這個習俗?

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代人對這些傳統習俗的了解逐漸減少。公曆已取代了農曆成為主要的曆法,閏月的概念也不再被頻繁使用。因此,當我們看到這些「報大數」的現象時,可能會誤解為一種湊數行為,忽視了背後的文化意涵。

事實上,這是一種延續了數百年的文化習俗,積閏享壽反映了古人對生命和時間的獨特理解。它蘊含著對逝者的尊敬和對長壽福氣的祝福,讓時間不再只是冰冷的數字,而是一種象徵著生命延續的美好。

結語

「死人燈籠報大數」這個說法,表面上看似是一種湊數的現象,但實際上背後深藏著積閏享壽的古老傳統。這不僅是對時間的特殊計算方式,更是對逝者的祝福,象徵著他們享有天賜的長壽與福氣。

這些習俗不僅是一種對生命的紀錄,更是對先人的懷念和尊敬。希望我們在面對這些傳統時,能夠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誤解,珍惜這些傳承了數百年的文化智慧。

殯儀服務

為先人安排好身後事,安排各類宗教儀式、靈堂及火葬與土葬事儀。

聯絡電話: 蔡先生 91413448

笑喪

文章:蔡健發 (2024), 殯儀手記「笑喪」

作為一名長期參與殯儀服務的人,我經歷過無數次生死離別的時刻。每一次喪禮,家屬們的悲痛都深深觸動著我。喪事,是一個家庭最莊重和肅穆的時刻,所有的儀式與行為都應該表達對先人的尊重。然而,近年來我卻越來越頻繁地聽到一個讓我思索的詞——「笑喪」。「喪事」與「笑」怎會扯上關係呢?許多人認為,當先人年過80以上的高齡才過世,這樣的高壽離世是值得慶賀的事情,因此稱之為「笑喪」。這個稱呼並不罕見,但我們是否應該進一步了解它的由來和內涵呢?

「笑喪」的誤解與背景

「笑喪」這個說法,至今並未找到明確的文化或歷史文獻作為依據。有人認為,當先人享壽高達80歲以上,且兒孫滿堂時,喪禮應該不再是一個過度悲傷的場合,而是一種慶祝生命圓滿的方式,部分人甚至會提到「笑送」先人。然而,這一稱呼與傳統喪禮的儀式和文化內涵有所不同。

在傳統文化中,當先人高齡過世,特別是80歲以上且子孫滿堂時,的確被稱為「有福有壽」。這樣的喪禮是特別的,因為它象徵著先人一生福祿雙全,德高望重。在這種情況下,喪禮儀式會有一些不同的安排,例如門口的大燈籠會轉成紅色,這表示「百無禁忌」與「大吉大利」,寓意先人一生圓滿,家族能夠接受這樣的祝福與禮節。但無論如何,這些改變與「笑」字並無直接關聯。

喪禮中的真實情感

喪禮的核心,無論是對於高壽離世的先人,還是年輕離世的至親,都是對逝者的尊重與哀悼。即使在「有福有壽」的情況下,喪禮依然是一個莊嚴肅穆的場合,家屬們通常會表達內心的哀思與懷念。這樣的情感往往表現在孝服、跪拜等傳統儀式中,這些行為既是對先人的尊敬,也是對生命的敬畏。

不少人使用「笑喪」這個詞,可能只是出於對高齡老人過世的理解,認為這樣的離世不應過度悲傷,更多的是對他們一生的肯定和緬懷。事實上,家屬在這些場合中通常並沒有真正以「笑」的形式來表達情感,更多的是以平和的心態來送別先人。因此,重要的是大家能夠理解喪禮中真正的文化內涵,而不是過分關注「笑喪」這個稱呼本身。

百無禁忌並不等於「笑送」

在香港,當一位德高望重的先人去世時,的確會有一些特殊的儀式安排,例如紅色燈籠或其他象徵吉祥的裝飾。這些安排是基於先人一生的成就和尊貴地位,象徵著「百無禁忌」,也就是說,家族不再需要避諱太多的禁忌事項。但這並不意味著喪禮可以變為一個充滿歡笑的場合。傳統的禮儀仍然要求家屬以肅穆的態度來面對逝者,表達對先人的尊重。

因此,對於「笑喪」這個稱呼的誤解,其實更多來自於人們對「百無禁忌」的錯誤聯想。這些特殊的儀式安排,並不是為了鼓勵在喪禮中以笑聲來表達情感,而是為了表達家族對先人高壽離世的接受與祝福。理解這一點,能夠幫助我們更正確地看待這些傳統儀式。

喪禮文化的莊嚴與神聖

喪禮是人們向逝者告別的重要儀式,它不僅僅是為了告別,更是家屬表達哀思、體現孝道的重要時刻。在這個時候,所有的行為都應該以尊重和莊重為前提。傳統的孝服、跪拜、守靈等儀式,無一不體現著家屬對逝者的懷念與敬意。

因此,無論先人享壽高達百歲還是年輕離世,喪禮的肅穆與莊重是不變的核心。這不僅是對逝者的尊重,也是對生命本身的敬畏。理解傳統喪禮的文化內涵,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珍視這些儀式的意義。

結語

隨著現代信息的迅速傳播,許多關於傳統文化的誤解也隨之擴散。「笑喪」便是其中之一。喪禮,無論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都應該保持莊重與尊重的氛圍。對於高齡先人的離世,家屬們更多的是以平和且感恩的心態來面對,並沒有真正以「笑」來表達情感。因此,我們不必過分強調「笑喪」這個稱呼,而應該著重於理解喪禮本身所承載的文化內涵。

希望通過這篇殯儀手記,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笑喪」這一稱呼的來源與背景,並鼓勵我們以正確的心態面對喪事,尊重傳統儀式,體現對逝者的敬意。在這樣一個充滿哀思的時刻,讓我們以最真誠的方式,送別那些我們所愛的人。

殯儀服務

為先人安排好身後事,安排各類宗教儀式、靈堂及火葬與土葬事儀。

請聯絡:蔡先生,91413448

回魂

文章:蔡健發 (2024), 殯儀手記「回魂」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回魂夜」是指亡者在去世後的特定夜晚回到家中探望親屬的時刻。許多人誤會認為回魂夜發生在亡者去世後的第七天,但實際上,具體日期通常由師傅根據陰曆及亡者的生辰八字來計算。關於回魂夜當晚,家人是否應該留在家中,不同地區有著各自的看法。以下我們將探討香港地區的回魂夜習俗,並分析家人是否應留在家中的各種原因。

回魂日期和時間

回魂的日期和具體的時間範圍,通常需要由師傅根據亡者的生辰八字、陰曆等因素來進行計算。回魂的方向、從哪方來和哪方去也都是由師傅來確定,這些細節都關乎儀式的嚴謹性和對亡者靈魂的尊重。

通常,回魂的時間會在零晨前後的時分開始。因此,家屬一般會在黃昏之後如常用膳,而在入黑之後才開始準備祭品和進行拜祭儀式,這段時間被視為先人回家的重要時刻。家人會在此時進行點香、獻上供品等祭祀活動。

祭品通常會放置到第二天天亮或先人離開的時間,這樣可以確保亡者的靈魂能夠享用供奉的食物並感受到家人的敬意。這段時間,家人會遵循傳統習俗,保持安靜並避免打擾亡者。

拜祭回魂的儀式

在回魂夜的拜祭儀式中,家人會在廳中設置一個簡單的供奉場景,具體的步驟如下:

  1. 廳中放置一張檯和三張椅
    檯子象徵供桌,三張椅子則是為亡者和隨行的鬼差準備的座位,讓他們有「地方」歇息。
  2. 檯上放置香爐
    在檯上擺放香爐,插上已燃的大香,這些香煙象徵引導亡者靈魂回家。
  3. 點燃洋燭
    在供桌上點燃紅色洋燭,以作祭拜。
  4. 燒一份回魂衣以作引魂
    家人在開始拜祭時,會燒一份回魂衣紙,這是為了引導亡者靈魂回家並確保其能夠順利接收到家人的供奉。

拜祭用品

在回魂夜的拜祭儀式中,燒紙錢和衣紙是重要的一部分。以下是常見的拜祭用品:

  • 回魂衣紙 一式兩份
    這是專門為回魂儀式準備的衣紙,分別在開始拜祭和第二天完成拜祭時燒化。
  • 金、銀、元寶、溪錢、往生錢
    這些紙錢和金銀元寶是供奉亡者在陰間使用的財物,祈求亡者能夠在另一個世界中生活安穩、順利往生。

香港地區的回魂夜習俗

在香港,回魂夜的習俗仍然保留了許多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儘管都市生活的變遷也對其產生了一定影響。香港人普遍認為,回魂夜是亡者靈魂回家探望家人的時刻。家人通常會留在家中,並遵守一些特定的規矩,以避免與亡者的靈魂及其隨行的鬼差相衝。

  1. 保持安靜,不打擾亡者
    回魂夜當晚,家人通常會早早入睡,並保持安靜,避免製造過大的噪音,讓亡者能夠安心探望。家人會避免半夜走動或走出房間,以免與亡者的靈魂或鬼差相遇。
  2. 是否需要關燈?
    回魂夜當晚是否需要關燈,並無硬性規定。通常只需按照平時的生活習慣即可,無需特意變更燈光安排。例如,若家人平時習慣關燈入睡,當晚依然可以保持這一習慣,讓家中的氛圍顯得自然且安靜。
  3. 利器避衝
    根據傳統習俗,家人會在床邊放置剪刀或小刀等利器。若半夜需要起床,會先將這些利器掉在地上,提醒亡者和鬼差迴避,避免與亡者靈魂相衝。現代生活中,有些家庭會改用金屬鎖匙代替,以製造金屬聲音達到同樣的效果。
  4. 家人外出避忌
    部分家人可能會選擇在回魂夜當晚外出,這並非因為擔心具體的事情,而是出於對神秘氣氛的恐懼。他們認為外出過夜能減輕心理壓力,讓自己感到更安心。
  5. 拜祭食物不食用
    在回魂夜的拜祭活動中,家人通常會準備亡者生前喜愛的食物作為供品。然而,這些拜祭的食物一般不會用作食用。出殯之前,所有拜祭先人的食品都會被棄置,並不會食用。一般的習慣是將餐具與供品一同丟棄,這就是為什麼經常使用即棄餐具來進行拜祭。

回魂祭品準備

在回魂夜的祭祀活動中,祭品的準備至關重要。這些供品通常是亡者生前喜愛的食物,並且有特定的擺放方式和禁忌。以下是常見的回魂祭品清單:

  1. 鯪魚原條生煎(不打鱗不劏肚)
    整條生煎鯪魚不會去鱗、不劏肚。
  2. 熟鴨蛋或咸蛋三隻(留殼免切)
    三隻熟鴨蛋或咸蛋保留蛋殼,不切開,分別放置在三碗白飯上。
  3. 齋菜三碗
    三碗齋菜是常見的素食供品。
  4. 燒鴨一碟
    一碟燒鴨,象徵豐盛與誠意。
  5. 生前喜愛的食物數碟(忌供牛肉)
    供奉亡者生前喜愛的食物,但要格外注意避免供奉牛肉。這是因為根據中國傳統信仰,亡者回魂時通常會有鬼差(如牛頭馬面)隨行,若供奉牛肉,會被視為對鬼差的極大不敬,可能會觸怒他們,從而影響亡者的安寧。因此,避免牛肉是出於對鬼差的尊敬,確保祭祀過程的順利。
  6. 酒杯三隻,裝滿白酒
    三隻酒杯裝滿白酒,擺放在供桌上作為祭品。並向先人敬酒。
  7. 筷子三對
    三對筷子與酒杯一同擺放,象徵亡者能「享用」供品。
  8. 紅色洋燭
    紅色洋燭點燃,作為祭拜用品。
  9. 大香一支,香爐一個
    大香插入香爐,供奉先人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傳統習俗,香爐在出殯後會被棄置,不再使用。這是因為香爐作為出殯前祭祀用品,在出殯後將一併丟棄,以示儀式的圓滿結束

家人選擇留在家中的原因

  1. 對亡者的尊重
    回魂夜是表達哀思與敬意的重要時刻。家人通常會準備亡者生前喜愛的食物和祭品,象徵讓亡者靈魂「享用」。留在家中進行祭祀活動,是對逝者的一種尊重與紀念,讓亡者感受到家人對他的懷念。
  2. 避免亡者依戀現世
    傳統信仰認為,亡者回魂時若看到家人仍在活動,可能會對現世產生眷戀,不願離去,這會影響亡者的輪回。家人選擇留在家中,但保持安靜,避免與亡者靈魂互動,讓其安心離開。
  3. 完成祭祀儀式
    在回魂夜,家人會進行點香、燒紙錢等一系列祭祀活動。這些儀式需要家人在場進行,以便引導亡者的靈魂回家,並確保其安息。留在家中也是為了完成這些重要的傳統儀式,讓亡者靈魂得到寧靜。

家人選擇不留在家中的原因

  1. 躲避凶煞
    一些傳統觀念認為,亡者回魂時可能會帶著「凶煞」的力量,這種力量可能對家人不利。部分家人為了避免潛在的風險,會選擇外出過夜,避免與亡者靈魂相遇,從而避免不必要的衝突或不幸。
  2. 避免干擾亡者的靈魂
    在某些地區的習俗中,人們相信家人在回魂夜應該外出,這樣可以讓亡者靈魂自由地回家探望,而不會因家人的存在而感到壓力或干擾。這樣的做法是為了讓亡者靈魂順利完成回魂之旅,無需擔心被打擾。
  3. 心理上的避忌
    對於一些家人來說,回魂夜是一個神秘且充滿未知的時刻,這可能讓人感到不安或恐懼。出於這種心理上的避忌,一些家庭會選擇在回魂夜外出,避免與亡者靈魂相遇。這種做法更多是基於心理上的舒適感,而非傳統儀式需求。

總結

回魂夜家人應否留在家中,取決於家庭的信仰、習俗以及心理需求。在香港地區,許多家庭仍然選擇遵循傳統,留在家中進行祭祀,以表達對亡者的尊重與懷念。然而,另一些家庭則會選擇外出,避免與亡者靈魂相遇,或是出於對凶煞的避忌。無論選擇哪種方式,核心都是家人對逝者的尊重與懷想。隨著現代生活的節奏變化,香港的回魂夜習俗也逐漸融入了現代元素,反映了文化的多樣性與靈活性。


殯儀服務

為先人安排好身後事,安排各類宗教儀式、靈堂及火葬與土葬事儀。

請聯絡:蔡先生,91413448

頭七

文章:蔡健發 (2024) , 殯儀手記「頭七」

「頭七」與「回魂夜」的區別

許多人常將「頭七」與「回魂夜」混為一談,但其實這兩個概念是不同的。簡單來說:

  • 「頭七」 是指亡者去世當天開始計算到第七天,是「做七」儀式的開始日。
  • 「回魂夜」 則是亡者回家探望親屬的特定日子,這個回魂的日期、時間及方位,通常由師傅根據亡者生辰八字等計算。

「頭七」的意義

「頭七」與「開喪」有密切關聯,當亡者過世的第七天即為「頭七」,這一天標誌著亡者正式「開喪」,也就是說,亡者此時已經知道自己死亡,並且可以接受後人的香火與拜祭。

中國傳統信仰認為,亡者在去世後的頭七天會經歷一次生死過程,因此,親屬會舉行相應的祭拜儀式,這個過程被稱為「做七」。每七天一次,直至「尾七」,共計七次。

古語有云:「生人做生日,死人望做七」,意思是生者用生日來紀念自己的生命,而亡者則在每個七日的祭奠中經歷生死。

「做七」的習俗

「做七」是傳統習俗中為亡者超渡的儀式,常見的日子分別是:

  • 「頭七」為過世的第七天,過世當天為第一天
  • 「三七」為過世的第二十一天
  • 「五七」為過世的第三十五天
  • 「尾七」為過世的第四十九天

這些日子,親屬會到道堂或在家中為亡者設置祭品、香燭,進行拜祭儀式,祈求亡者安息,並為其積福。每次的祭拜也象徵亡者靈魂逐漸遠離現世,最終進入輪迴。

在古代,法事結束後,家屬通常會招待親友齋菜或自家茹素,這個習俗被稱為「食七」。

家中「做七」做功德

在「做七」的日子裡,親屬會為亡者積累功德,藉此減輕亡者的罪孽。這種做法通常稱為「做功德」,並且是在家中進行,拜祭十方孤魂,為先人爭取福報。

具體做法如下:

  1. 拜祭時間:通常選在黃昏晚飯前進行。
  2. 準備物品
  • 一盒雞飯
  • 一注小香
  • 幾張金銀紙和溪錢
  1. 拜祭儀式
  • 將準備好的雞飯放在家門外。
  • 燃點一注小香,插於雞飯上。
  • 燒幾張金銀紙溪錢
  • 拜祭時,誠心念道:
    >「先人(某某),現有一盒雞飯,小許金銀、溪錢,送給十方孤魂。」
  1. 儀式結束:待小香燒完後,雞飯即可丟棄。這樣的做法象徵對孤魂野鬼的施捨,也為先人爭取了功德,幫助亡者積累福報,減輕其在陰間的懲罰。

「打齋」法事:傳統做七的功德法事

「打齋」法事 是傳統「做七」期間的重要功德法事,旨在幫助亡者積累功德,減輕其在陰間的罪孽。這類法事通常由專業的法師或道士主持,透過誦經、設壇、焚香、供奉等一系列儀式,為亡者祈求解脫,並同時施食、超渡其他孤魂野鬼。

打齋法事的主要目的

  1. 為亡者積福:通過法事和誦經,祈求神明和閻王寬恕亡者的罪孽,讓其早日解脫,進入輪迴。
  2. 積累功德:打齋法事不僅幫助亡者,同時也為十方孤魂施食,這些功德會轉贈給亡者,幫助其在陰間的生活更加順利。
  3. 護佑家宅:通過打齋法事,祈求神靈保佑家宅平安,減少亡者過世後帶來的負面影響。

打齋法事是「做七」的核心功德法事之一,法事過程莊嚴肅穆,為亡者和其家屬帶來安慰和精神寄託。

「暗七」的習俗

除了「頭七」、「三七」、「五七」和「尾七」這些主要的祭拜日子,還有一些稱為「暗七」的小祭拜日:

  • 「二七」
  • 「四七」
  • 「六七」

這些日子通常由外嫁女或女性親屬進行簡單的祭拜儀式,稱為「暗七」。儀式內容通常較為簡單,只需上香、燒金銀紙和溪錢即可,較不隆重。

忌諱

在進行「做七」或其他拜祭儀式時,需特別注意以下忌諱:

  1. 不可供奉牛肉
    在所有的拜祭儀式中,供品不可包含牛肉。這是因為傳統上認為牛頭馬面等鬼差會隨同亡者前來,供奉牛肉會被視為對牠們的不敬。
  2. 拜祭完的食物和祭品不可食用
    所有在出殯前使用的祭品或供奉的食物,無論是「做七」還是其他祭祀活動,祭拜完畢後不可食用。這些祭品應該丟棄,通常直接投入垃圾筒即可。
  3. 出殯前用的香爐和祭具需全部拋棄
    出殯前使用的香爐、祭具等物品,在出殯後必須全部拋棄,不可保留。因此,建議在拜祭時盡量使用即棄用品,以便處理。

家中神位的處理:避免先人衝犯神靈

當先人在家中過世時,家中已有供奉的神靈,為避免先人衝犯神靈,在先人去世後及出殯前,需對家中的神位進行適當的處理。

具體處理方法如下:

  1. 用紅紙封神位
    當親人去世後,應立即使用紅紙將家中神位的正面封住,紅色的一面朝向神位,這樣可以起到隔離效果,避免先人衝犯神靈。這樣的封閉是暫時的,直到出殯後再行揭封。
  2. 上香解釋
    在封神位之前,應先向神明上香,並誠心祈求神靈的體諒,解釋封神位的原因。例如可以說:

「敬請神明體諒,因家中有先人.(某某)過世,暫時封住神位,待先人出殯後再行揭封,祈求神明保佑家宅平安。」

還有另一個說法,因為家屬在此期間「有孝在身」,身體被認為會帶有污穢,不宜前往廟宇拜祭神靈。因此,封神位的做法也是出於相同的道理,避免家中神靈受到衝犯。

  1. 解封神位
    在出殯後,應立即將紅紙取下,恢復神位的正常供奉。同時,應再次上香,感謝神靈在此期間的庇佑,並祈願家宅平安。

這樣的處理方式既可以避免先人衝犯神靈,又能維持家中供奉的神靈正常運作,確保家宅的靈氣穩定。

拜祭土地公

如果家中門口或村口有土地公神位,在進行先人拜祭前,必須先行拜祭土地公。這是為了請求土地公讓亡者進入家中享受祭品,並保護祭品不被其他亡靈搶走。

拜祭土地公時的準備工作如下:

  1. 向香燭店購買:
  • 「土地衣」
  • 一對蠟燭
  1. 自行準備:
  • 茶水
  • 水果
  1. 拜祭時,按照傳統,點燃香燭、蠟燭,擺放祭品,並念道:

「現有些祭品向土地供奉,請求土地公讓先人(某某)可以自由進出家中,另外也請土地公幫忙,確保先人(某某)可以收到祭品。」

  1. 燒「土地衣」,以表達對土地公的敬意,並祈求祭品能順利送達先人。

拜祭先人

拜祭先人時,通常會在「做七」的日子進行一次完整的拜祭儀式,這是表達對亡者的思念與敬意。

  1. 向香燭店購買:
  • 拜七的祭品
  • 蠟燭
  1. 自行準備:
  • 茶水
  • 水果
  • 先人生前喜愛的食物(不可包含牛肉)
  1. 拜祭時的注意事項:
  • 在家中進行拜祭,選擇合適的供桌或祭台擺放祭品。
  • 拜祭時間應選在黃昏後,這是因為傳統上認為黃昏後陰陽交界,亡者較容易回來領受祭品。
  • 供品的數量隨心意準備,適量即可,無需過多。
  • 拜祭及燒冥鏹(冥幣)時,記得呼喚先人的名字,提醒他來收取祭品。

這些細節的目的是確保先人可以順利接收到後人所準備的供奉,讓他們在陰間生活安穩。

總結

  • 「頭七」:亡者去世後的第七天,標誌著正式「開喪」,親屬為亡者開始進行「做七」儀式。
  • 「回魂夜」:亡者靈魂回家探望親屬的特定夜晚,並不一定發生在「頭七」。
  • 「做七」:每七天一次的祭拜儀式,從「頭七」至「尾七」,共七次,旨在為亡者積福。
  • 「打齋法事」:傳統「做七」的功德法事,主要通過誦經和設壇,為亡者及十方孤魂積累功德,幫助亡者減輕罪孽。
  • 「暗七」:由女性親屬進行的簡單祭拜,通常是「二七」、「四七」、「六七」。
  • 忌諱:拜祭時不可供奉牛肉,祭品不可食用,出殯後需拋棄香爐和祭具。
  • 家中神位的處理:用紅紙封好家中神位,並先上香向神明解釋,避免先人衝犯神靈,出殯後再解封。另外,因有孝在身,身體被視為帶有污穢,不宜前往廟宇拜神,封神位的做法也是基於同樣的道理。
  • 家中做七做功德:拜祭十方孤魂,為先人爭取功德,減輕罪孽。準備雞飯、香燭及金銀紙,拜祭時念道:「先人(某某),現有一盒雞飯,小許金銀、溪錢,送給十方孤魂」。
  • 拜祭土地公:需先向土地公供奉香燭、祭品,並燒土地衣,請求土地公允許亡者自由進出家中,並確保祭品能順利送達亡者。
  • 拜祭先人:購買適量的祭品、香燭及生前喜愛的食物,並在家中進行拜祭,拜祭時間應選在黃昏後,並呼喚先人的名字提醒他們來收取祭品。

這些習俗與忌諱旨在表達對亡者的敬意,祈求亡者安息,並幫助其早日脫離苦難,進入輪迴。

殯葬服務

為先人安排好身後事,安排各類宗教儀式、靈堂及火葬與土葬事儀。

聯絡方法:蔡先生,91413448

殯儀手記

文章:蔡健發 (2012), 殯儀手記「入行」

備註:因家鄉、宗教、地區習俗不同,以下資料僅供參考。

1. 先人回魂

回魂的日子由師父計算,當晚應早點休息,最好在晚上11點前上床。如果當晚無法入睡或無法按時就寢,不如暫時離開家,因為無法熟睡會影響先人回家。

有些人會選擇將先人暫時供奉在道堂,而不在家中進行回魂拜祭。在這種情況下,道堂會準備好回魂的祭品,並由道堂工作人員協助完成拜祭儀式。先人會先在道堂接受祭拜,享用祭品,之後再回家走走。

如果希望自行準備祭品,可以準備幾樣先人生前喜愛的食物,但請注意,所有拜祭的祭品不可包含牛肉。其他如香燭、化寶等物品,則由道堂準備。

2. 頭七

「頭七」是「做七」中的第一個七。此時,家屬會為亡者進行第一次重要的拜祭,這也是為亡者積累功德的重要儀式。

如果家屬需要拜祭,可以在家門外上香,並在門外擺放一盒雞飯。將香插在雞飯上,這樣的做法是用來拜祭十方孤魂,為先人積累功德,祈求減輕亡者的苦難。

3. 祭品

出殯前所有拜祭過的祭品不可食用。

4. 骨灰盅

請勿提前選購骨灰盅。因為每位先人的骨灰量不同,有時火葬場的骨灰較粗,普通的骨灰盅可能無法完全放入。建議在骨灰回來後,根據實際骨灰量再選購合適的骨灰盅。如果時間緊迫,可以提供即日刻寫服務。

5. 帛金

  • 收到帛金後需回禮白色吉儀,並應對贈送者說「有心」,不可說「多謝」。
  • 如果帛金是在出殯後收到,回禮時不需回白色吉儀,而是回紅色利是。
  • 出殯後除孝服後,應守百日孝。百日內,避免參與他人的喜事或白事,如婚禮、生日、滿月酒等。自己過生日時可簡單吃頓飯,但不宜舉辦慶祝活動。
  • 因中國人對這些事情較為敏感,避免參與相關活動以防不祥。如果朋友堅持邀請,可以參加,但不要主動前往。

6. 「頭七」及「回魂夜」

許多人常將「頭七」與「回魂夜」混為一談,實際上它們是兩件事。

第二晚稱為「正歸」,即真正的回魂夜。當晚由牛頭馬面及黑白無常帶領先人回家,享用祭品後離開。 回魂夜當晚,生人應在臥床前將剪刀或其他利器放在床頭,第二天早上將利器拋擲至客廳,這樣可避免凶煞神留在家中,這個過程稱為「出煞」。

頭七

亡者去世後的第七日,表示正式「開喪」,即亡者已知自己去世,並可接受後人香火及拜祭。「七」代表亡者每七日經歷一次生死,俗語有云:「生人做生日,死人望做七」。通常在「頭七」、「三七」、「五七」和「尾七」這些日子,道堂會舉行打齋法事為亡者超渡,或在家中設置祭品、香燭進行拜祭,這些拜祭俗稱「做七」。法事結束後,家屬通常會吃素菜或茹素,俗稱「食七」。

「二七」、「四七」、「六七」稱為暗七,這些日子通常由外嫁女或女性親屬簡單上香、燒金銀、溪錢進行拜祭。

回魂夜

又稱「回煞」,由先人的生辰八字和死亡時間推算。回魂夜分為兩晚:

第一晚稱為「私歸」,先人會悄悄回家探望家人。

壽儀服務

為先人安排好身後事,安排各類宗教儀式、靈堂及火葬與土葬事儀。

聯絡方法:蔡先生,91413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