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蔡健發(2025),殯儀手記「禳鎮重喪法」
資料來源:「通勝」中「雜事」一文,
用白紙造函一個
用黃紙殊書四字 置函內 放在棺上同出大吉
正二六九十二月殊書 六庚天刑
三月殊書 六辛天刑
四月珠書 六壬天牢
五月殊書 六壬天岳
七月殊書 六甲天福
八月殊書 六乙天德
十月殊書 六丙天成
十一月殊書 六丁天明
以上照此殊書 則重喪無忌 乘凶葬法如死者三日內或七日內不用擇日安葬諸凶不忌
Andrew Choi 蔡健發 (清心明月), 不務正業的行街
My Notebook
文章:蔡健發(2025),殯儀手記「禳鎮重喪法」
資料來源:「通勝」中「雜事」一文,
用白紙造函一個
用黃紙殊書四字 置函內 放在棺上同出大吉
正二六九十二月殊書 六庚天刑
三月殊書 六辛天刑
四月珠書 六壬天牢
五月殊書 六壬天岳
七月殊書 六甲天福
八月殊書 六乙天德
十月殊書 六丙天成
十一月殊書 六丁天明
以上照此殊書 則重喪無忌 乘凶葬法如死者三日內或七日內不用擇日安葬諸凶不忌
文章:蔡健發(2024),殯儀手記「死人燈籠報大數」
在香港的殯儀文化中,殯儀館禮堂前懸掛的兩個燈籠早已成為我們送別先人的一種象徵。當先人年滿八十歲時,燈籠上的字或燈籠本身會換成紅色,代表著「有福有壽」。然而,有時候家屬會發現,先人明明只有七十幾歲,為什麼燈籠上卻寫著「享年八十」?這裡出現的「報大數」現象是否真的只是為了湊數?背後是否隱藏著更深的文化習俗?今天,我們就來探討這個話題。
在香港的殯儀館中,當一位長者過世,若年齡達到八十歲,燈籠上的字或燈籠本身會換成紅色,象徵著先人享有長壽和福氣。然而,有時候家屬會發現,先人實際年齡並未滿八十歲,卻仍然使用紅字燈籠或紅色燈籠,且享年標註為「八十」。
這時候不少人會打趣地說:「死人燈籠報大數!」意思是似乎故意把先人的年齡「湊滿」八十歲,好讓他們能夠體面地享有紅字或紅色燈籠的福壽祝福。然而,這並非只是單純的「湊數」,而是與一個古老的文化傳統有關,這個傳統叫做「積閏享壽」。
要理解「積閏享壽」,我們首先要了解古代曆法中的置閏法。中國的農曆是陰陽合曆,每年約354天,比陽曆少了約11天。為了讓農曆與四季同步,古人設置了「閏月」來調整時間。具體來說,每19年會有7個閏月。
在傳統觀念中,這些閏月被視為「天賜的壽福」,是額外的時間。古人認為,這些多出來的閏月不應被忽視,而是應該被計入壽命之中,象徵著上天賜予的額外歲月。這就是「積閏享壽」的由來,意思是先人因為這些額外的時間而享有更長的生命。因此,即使先人實際年齡不到八十歲,燈籠上仍會寫著「享年八十」,這並非一種「湊數」行為,而是根據積閏享壽的傳統習俗。
紅色在中國文化中一直象徵著吉祥、喜慶和長壽。因此,當先人生前年齡達到八十歲或「享年八十」時,紅字燈籠或紅色燈籠就成為長壽的象徵。這不僅僅是對先人年齡的標記,還是一種文化上的祝福,寓意著先人享有「天賜壽福」。
即使先人實際年齡只有七十七歲,積閏享壽的概念讓他們的「享年」達到八十歲,這樣他們的燈籠便會採用紅色,象徵著有福有壽,家屬們也能以這種方式表達對先人的尊敬和懷念。
根據農曆的置閏法,每19年會多出7個閏月,這些閏月累積起來就可以為人們的年齡「額外」增加時間。假如一位先人享年77歲,這些「多出來的時間」就可以讓他們的「享年」達到80歲。這種計算方式並不是數學上的精確計算,而是一種文化上的象徵,代表著對時間的尊重和對先人福壽的祝福。
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代人對這些傳統習俗的了解逐漸減少。公曆已取代了農曆成為主要的曆法,閏月的概念也不再被頻繁使用。因此,當我們看到這些「報大數」的現象時,可能會誤解為一種湊數行為,忽視了背後的文化意涵。
事實上,這是一種延續了數百年的文化習俗,積閏享壽反映了古人對生命和時間的獨特理解。它蘊含著對逝者的尊敬和對長壽福氣的祝福,讓時間不再只是冰冷的數字,而是一種象徵著生命延續的美好。
「死人燈籠報大數」這個說法,表面上看似是一種湊數的現象,但實際上背後深藏著積閏享壽的古老傳統。這不僅是對時間的特殊計算方式,更是對逝者的祝福,象徵著他們享有天賜的長壽與福氣。
這些習俗不僅是一種對生命的紀錄,更是對先人的懷念和尊敬。希望我們在面對這些傳統時,能夠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誤解,珍惜這些傳承了數百年的文化智慧。
為先人安排好身後事,安排各類宗教儀式、靈堂及火葬與土葬事儀。
聯絡電話: 蔡先生 91413448
文章:蔡健發 (2024), 殯儀手記「笑喪」
作為一名長期參與殯儀服務的人,我經歷過無數次生死離別的時刻。每一次喪禮,家屬們的悲痛都深深觸動著我。喪事,是一個家庭最莊重和肅穆的時刻,所有的儀式與行為都應該表達對先人的尊重。然而,近年來我卻越來越頻繁地聽到一個讓我思索的詞——「笑喪」。「喪事」與「笑」怎會扯上關係呢?許多人認為,當先人年過80以上的高齡才過世,這樣的高壽離世是值得慶賀的事情,因此稱之為「笑喪」。這個稱呼並不罕見,但我們是否應該進一步了解它的由來和內涵呢?
「笑喪」這個說法,至今並未找到明確的文化或歷史文獻作為依據。有人認為,當先人享壽高達80歲以上,且兒孫滿堂時,喪禮應該不再是一個過度悲傷的場合,而是一種慶祝生命圓滿的方式,部分人甚至會提到「笑送」先人。然而,這一稱呼與傳統喪禮的儀式和文化內涵有所不同。
在傳統文化中,當先人高齡過世,特別是80歲以上且子孫滿堂時,的確被稱為「有福有壽」。這樣的喪禮是特別的,因為它象徵著先人一生福祿雙全,德高望重。在這種情況下,喪禮儀式會有一些不同的安排,例如門口的大燈籠會轉成紅色,這表示「百無禁忌」與「大吉大利」,寓意先人一生圓滿,家族能夠接受這樣的祝福與禮節。但無論如何,這些改變與「笑」字並無直接關聯。
喪禮的核心,無論是對於高壽離世的先人,還是年輕離世的至親,都是對逝者的尊重與哀悼。即使在「有福有壽」的情況下,喪禮依然是一個莊嚴肅穆的場合,家屬們通常會表達內心的哀思與懷念。這樣的情感往往表現在孝服、跪拜等傳統儀式中,這些行為既是對先人的尊敬,也是對生命的敬畏。
不少人使用「笑喪」這個詞,可能只是出於對高齡老人過世的理解,認為這樣的離世不應過度悲傷,更多的是對他們一生的肯定和緬懷。事實上,家屬在這些場合中通常並沒有真正以「笑」的形式來表達情感,更多的是以平和的心態來送別先人。因此,重要的是大家能夠理解喪禮中真正的文化內涵,而不是過分關注「笑喪」這個稱呼本身。
在香港,當一位德高望重的先人去世時,的確會有一些特殊的儀式安排,例如紅色燈籠或其他象徵吉祥的裝飾。這些安排是基於先人一生的成就和尊貴地位,象徵著「百無禁忌」,也就是說,家族不再需要避諱太多的禁忌事項。但這並不意味著喪禮可以變為一個充滿歡笑的場合。傳統的禮儀仍然要求家屬以肅穆的態度來面對逝者,表達對先人的尊重。
因此,對於「笑喪」這個稱呼的誤解,其實更多來自於人們對「百無禁忌」的錯誤聯想。這些特殊的儀式安排,並不是為了鼓勵在喪禮中以笑聲來表達情感,而是為了表達家族對先人高壽離世的接受與祝福。理解這一點,能夠幫助我們更正確地看待這些傳統儀式。
喪禮是人們向逝者告別的重要儀式,它不僅僅是為了告別,更是家屬表達哀思、體現孝道的重要時刻。在這個時候,所有的行為都應該以尊重和莊重為前提。傳統的孝服、跪拜、守靈等儀式,無一不體現著家屬對逝者的懷念與敬意。
因此,無論先人享壽高達百歲還是年輕離世,喪禮的肅穆與莊重是不變的核心。這不僅是對逝者的尊重,也是對生命本身的敬畏。理解傳統喪禮的文化內涵,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珍視這些儀式的意義。
隨著現代信息的迅速傳播,許多關於傳統文化的誤解也隨之擴散。「笑喪」便是其中之一。喪禮,無論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都應該保持莊重與尊重的氛圍。對於高齡先人的離世,家屬們更多的是以平和且感恩的心態來面對,並沒有真正以「笑」來表達情感。因此,我們不必過分強調「笑喪」這個稱呼,而應該著重於理解喪禮本身所承載的文化內涵。
希望通過這篇殯儀手記,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笑喪」這一稱呼的來源與背景,並鼓勵我們以正確的心態面對喪事,尊重傳統儀式,體現對逝者的敬意。在這樣一個充滿哀思的時刻,讓我們以最真誠的方式,送別那些我們所愛的人。
為先人安排好身後事,安排各類宗教儀式、靈堂及火葬與土葬事儀。
請聯絡:蔡先生,91413448
文章:蔡健發 (2024), 殯儀手記「回魂」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回魂夜」是指亡者在去世後的特定夜晚回到家中探望親屬的時刻。許多人誤會認為回魂夜發生在亡者去世後的第七天,但實際上,具體日期通常由師傅根據陰曆及亡者的生辰八字來計算。關於回魂夜當晚,家人是否應該留在家中,不同地區有著各自的看法。以下我們將探討香港地區的回魂夜習俗,並分析家人是否應留在家中的各種原因。
回魂的日期和具體的時間範圍,通常需要由師傅根據亡者的生辰八字、陰曆等因素來進行計算。回魂的方向、從哪方來和哪方去也都是由師傅來確定,這些細節都關乎儀式的嚴謹性和對亡者靈魂的尊重。
通常,回魂的時間會在零晨前後的時分開始。因此,家屬一般會在黃昏之後如常用膳,而在入黑之後才開始準備祭品和進行拜祭儀式,這段時間被視為先人回家的重要時刻。家人會在此時進行點香、獻上供品等祭祀活動。
祭品通常會放置到第二天天亮或先人離開的時間,這樣可以確保亡者的靈魂能夠享用供奉的食物並感受到家人的敬意。這段時間,家人會遵循傳統習俗,保持安靜並避免打擾亡者。
在回魂夜的拜祭儀式中,家人會在廳中設置一個簡單的供奉場景,具體的步驟如下:
在回魂夜的拜祭儀式中,燒紙錢和衣紙是重要的一部分。以下是常見的拜祭用品:
在香港,回魂夜的習俗仍然保留了許多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儘管都市生活的變遷也對其產生了一定影響。香港人普遍認為,回魂夜是亡者靈魂回家探望家人的時刻。家人通常會留在家中,並遵守一些特定的規矩,以避免與亡者的靈魂及其隨行的鬼差相衝。
在回魂夜的祭祀活動中,祭品的準備至關重要。這些供品通常是亡者生前喜愛的食物,並且有特定的擺放方式和禁忌。以下是常見的回魂祭品清單:
回魂夜家人應否留在家中,取決於家庭的信仰、習俗以及心理需求。在香港地區,許多家庭仍然選擇遵循傳統,留在家中進行祭祀,以表達對亡者的尊重與懷念。然而,另一些家庭則會選擇外出,避免與亡者靈魂相遇,或是出於對凶煞的避忌。無論選擇哪種方式,核心都是家人對逝者的尊重與懷想。隨著現代生活的節奏變化,香港的回魂夜習俗也逐漸融入了現代元素,反映了文化的多樣性與靈活性。
為先人安排好身後事,安排各類宗教儀式、靈堂及火葬與土葬事儀。
請聯絡:蔡先生,91413448
文章:蔡健發 (2024) , 殯儀手記「頭七」
許多人常將「頭七」與「回魂夜」混為一談,但其實這兩個概念是不同的。簡單來說:
「頭七」與「開喪」有密切關聯,當亡者過世的第七天即為「頭七」,這一天標誌著亡者正式「開喪」,也就是說,亡者此時已經知道自己死亡,並且可以接受後人的香火與拜祭。
中國傳統信仰認為,亡者在去世後的頭七天會經歷一次生死過程,因此,親屬會舉行相應的祭拜儀式,這個過程被稱為「做七」。每七天一次,直至「尾七」,共計七次。
古語有云:「生人做生日,死人望做七」,意思是生者用生日來紀念自己的生命,而亡者則在每個七日的祭奠中經歷生死。
「做七」是傳統習俗中為亡者超渡的儀式,常見的日子分別是:
這些日子,親屬會到道堂或在家中為亡者設置祭品、香燭,進行拜祭儀式,祈求亡者安息,並為其積福。每次的祭拜也象徵亡者靈魂逐漸遠離現世,最終進入輪迴。
在古代,法事結束後,家屬通常會招待親友齋菜或自家茹素,這個習俗被稱為「食七」。
在「做七」的日子裡,親屬會為亡者積累功德,藉此減輕亡者的罪孽。這種做法通常稱為「做功德」,並且是在家中進行,拜祭十方孤魂,為先人爭取福報。
具體做法如下:
「打齋」法事 是傳統「做七」期間的重要功德法事,旨在幫助亡者積累功德,減輕其在陰間的罪孽。這類法事通常由專業的法師或道士主持,透過誦經、設壇、焚香、供奉等一系列儀式,為亡者祈求解脫,並同時施食、超渡其他孤魂野鬼。
打齋法事的主要目的:
打齋法事是「做七」的核心功德法事之一,法事過程莊嚴肅穆,為亡者和其家屬帶來安慰和精神寄託。
🕯️ 【專業做七法事服務】為先人祈福超渡,積累功德,護佑家宅
請立即聯絡蔡先生,電話:+852 9141 3448。
除了「頭七」、「三七」、「五七」和「尾七」這些主要的祭拜日子,還有一些稱為「暗七」的小祭拜日:
這些日子通常由外嫁女或女性親屬進行簡單的祭拜儀式,稱為「暗七」。儀式內容通常較為簡單,只需上香、燒金銀紙和溪錢即可,較不隆重。
在進行「做七」或其他拜祭儀式時,需特別注意以下忌諱:
當先人在家中過世時,家中已有供奉的神靈,為避免先人衝犯神靈,在先人去世後及出殯前,需對家中的神位進行適當的處理。
具體處理方法如下:
「敬請神明體諒,因家中有先人.(某某)過世,暫時封住神位,待先人出殯後再行揭封,祈求神明保佑家宅平安。」
還有另一個說法,因為家屬在此期間「有孝在身」,身體被認為會帶有污穢,不宜前往廟宇拜祭神靈。因此,封神位的做法也是出於相同的道理,避免家中神靈受到衝犯。
這樣的處理方式既可以避免先人衝犯神靈,又能維持家中供奉的神靈正常運作,確保家宅的靈氣穩定。
如果家中門口或村口有土地公神位,在進行先人拜祭前,必須先行拜祭土地公。這是為了請求土地公讓亡者進入家中享受祭品,並保護祭品不被其他亡靈搶走。
拜祭土地公時的準備工作如下:
「現有些祭品向土地供奉,請求土地公讓先人(某某)可以自由進出家中,另外也請土地公幫忙,確保先人(某某)可以收到祭品。」
拜祭先人時,通常會在「做七」的日子進行一次完整的拜祭儀式,這是表達對亡者的思念與敬意。
這些細節的目的是確保先人可以順利接收到後人所準備的供奉,讓他們在陰間生活安穩。
這些習俗與忌諱旨在表達對亡者的敬意,祈求亡者安息,並幫助其早日脫離苦難,進入輪迴。
為先人安排好身後事,安排各類宗教儀式、靈堂及火葬與土葬事儀。
聯絡方法:蔡先生,91413448
文章:蔡健發 (2012), 殯儀手記「入行」
備註:因家鄉、宗教、地區習俗不同,以下資料僅供參考。
回魂的日子由師父計算,當晚應早點休息,最好在晚上11點前上床。如果當晚無法入睡或無法按時就寢,不如暫時離開家,因為無法熟睡會影響先人回家。
有些人會選擇將先人暫時供奉在道堂,而不在家中進行回魂拜祭。在這種情況下,道堂會準備好回魂的祭品,並由道堂工作人員協助完成拜祭儀式。先人會先在道堂接受祭拜,享用祭品,之後再回家走走。
如果希望自行準備祭品,可以準備幾樣先人生前喜愛的食物,但請注意,所有拜祭的祭品不可包含牛肉。其他如香燭、化寶等物品,則由道堂準備。
「頭七」是「做七」中的第一個七。此時,家屬會為亡者進行第一次重要的拜祭,這也是為亡者積累功德的重要儀式。
如果家屬需要拜祭,可以在家門外上香,並在門外擺放一盒雞飯。將香插在雞飯上,這樣的做法是用來拜祭十方孤魂,為先人積累功德,祈求減輕亡者的苦難。
出殯前所有拜祭過的祭品不可食用。
請勿提前選購骨灰盅。因為每位先人的骨灰量不同,有時火葬場的骨灰較粗,普通的骨灰盅可能無法完全放入。建議在骨灰回來後,根據實際骨灰量再選購合適的骨灰盅。如果時間緊迫,可以提供即日刻寫服務。
許多人常將「頭七」與「回魂夜」混為一談,實際上它們是兩件事。
第二晚稱為「正歸」,即真正的回魂夜。當晚由牛頭馬面及黑白無常帶領先人回家,享用祭品後離開。 回魂夜當晚,生人應在臥床前將剪刀或其他利器放在床頭,第二天早上將利器拋擲至客廳,這樣可避免凶煞神留在家中,這個過程稱為「出煞」。
亡者去世後的第七日,表示正式「開喪」,即亡者已知自己去世,並可接受後人香火及拜祭。「七」代表亡者每七日經歷一次生死,俗語有云:「生人做生日,死人望做七」。通常在「頭七」、「三七」、「五七」和「尾七」這些日子,道堂會舉行打齋法事為亡者超渡,或在家中設置祭品、香燭進行拜祭,這些拜祭俗稱「做七」。法事結束後,家屬通常會吃素菜或茹素,俗稱「食七」。
「二七」、「四七」、「六七」稱為暗七,這些日子通常由外嫁女或女性親屬簡單上香、燒金銀、溪錢進行拜祭。
又稱「回煞」,由先人的生辰八字和死亡時間推算。回魂夜分為兩晚:
第一晚稱為「私歸」,先人會悄悄回家探望家人。
為先人安排好身後事,安排各類宗教儀式、靈堂及火葬與土葬事儀。
聯絡方法:蔡先生,91413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