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蔡健發 (2025), 殯儀手記「《第九章》:殯儀禮節與喪葬意義」
一、為什麼要辦喪禮?
在以前的農業社會,喪禮是人生大事,很多人為父母辦喪,願意花很多錢。到現代,社會提倡「從簡」,雖然減輕了家人的負擔,但有時也會令大家只想「快點辦完」,忘記喪禮本來的意義。
古語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意思是:
對逝去的人認真辦好後事、懂得記得先人,社會風氣就會變得比較有愛、重感情。
人面對親人離世,通常會很傷心、迷惘,甚至害怕。
喪禮的作用包括:
- 讓家人相信先人已被安頓妥當
- 提供一個正式告別的機會
- 透過儀式一步一步,把悲傷慢慢整理好
表面上喪禮是「為逝者辦」,其實很大部分是「在幫生者面對失去」。
二、傳統與現代喪禮,有什麼不同?
現在大部分喪事都由殯儀公司全程安排,例如:
- 接運遺體到殯儀館
- 清洗、替先人更衣(穿上壽衣)
- 佈置靈堂、安排宗教儀式等
以前有些長者會在生前預備好自己的「壽衣」,象徵自己準備好「善終」;今天多由家人或殯儀公司代為準備。
1. 從長期「守孝」到「象徵式」穿孝
傳統:
- 為父母守孝三年
- 穿粗麻衣、生活上有很多禁忌(不參加喜慶、不穿鮮色衣服等)
現代:
- 多數只在出殯當日穿孝服
- 之後改為在胸前配戴黑紗、白花等象徵
- 既表達哀悼,也不會太影響學業和工作
精神沒有改變:重點仍是「記得先人、表示尊敬」,只是形式較簡單、實際。
2. 儀式「改形不改意」
華人喪禮有很多象徵性的做法,例如:
- 「子送終」:子女應親身參與喪禮,表達孝心
- 「買水」:古時有說法,子女要在夜晚到河邊「向河神買水」為先人洗身,用拋銀幣入河代表「付錢」
現代因為城市化,這些做法不再實際。
有些地方改為:
- 在殯儀館外,由主持人用清水和錢幣做一個簡單儀式,象徵「請水」
也就是說:
動作變了,但「子女親自為先人盡最後一分心力」的意義仍然保留下來。
三、過去在家辦喪,現在多在殯儀館
以前醫療條件差,很多人選擇:
- 在家裡養病
- 在家「壽終正寢」(在床上安詳離世)
那時候:
- 醫生在家中證實離世後,家人就地開始安排喪事
- 有些地方會把大門其中一扇拆下,放在客廳當「屍板」,把先人安放其上,象徵踏入另一個世界,也有「安然離世」的意思
香港以前樓宇不高,很多家庭習慣在家中設靈、出殯。
但因為:
- 現代住宅空間狹小
- 社區對氣味、衛生和出入有顧慮
- 政府對街頭「遊街送殯」有交通和秩序上的限制
所以現在多數喪禮都在殯儀館內舉行,在家設靈的情況已較少見。
四、喪服與穿孝的安排
在傳統觀念中,「有子送終」很重要,因此穿孝的排序特別講究。一般情況:
- 長子為首,再到次子、三子等
- 然後是兒媳
- 再到女兒
- 接著是女婿
- 之後才是孫兒女等下一輩
過去社會男尊女卑,在一些家庭裡:
- 喪禮「首席」通常由男性擔任
- 有時先人遺孀或配偶的排列也未必居前,反映舊式「以宗子為主」的家族觀念
現代社會比較重視兩性平等和家庭共識,因此:
- 有些家庭會讓女兒或最親近的成員擔任重要位置
- 不再一味只看性別,而是看實際關係和家人意願
未婚者的喪禮
舊時有說法:
- 未婚者的喪禮可以「從簡」,喪服與儀式都不必太多,因為被視為還未完全承擔家庭責任
但現在:
- 多數家庭不再拘泥這種看法
- 即使先人未婚,只要輩份是長輩,很多人仍會「以長輩之禮」為他/她設靈、穿孝
- 重點是尊重這個生命,而不是看他有沒有結婚
五、靈堂裡會見到什麼?
靈堂的設計目的是營造一個莊重、安靜、適合告別的空間。一般會見到:
- 中間有祭桌,擺放先人的遺照
- 背景有「奠」字或悼念字句
- 四周有輓聯、花圈、花籃
- 棺木或遺體多放在靈堂中間偏後位置
喪禮常見程序:
- 「上服」:親屬按輩份穿好孝服
- 「開堂」:主持人宣告喪禮開始
- 喪主(通常是長子或最親近的家屬)先上香
- 其他帶孝者依次上香致敬
- 然後由法師或宗教領袖進行儀式,例如為神主牌「點主」
「點主」本來是用孝長的一滴血點在神主牌上,代表血脈相連、靈牌「受命」。
現代多改用硃砂代替,以保持象徵意義,但更衛生、也比較不會嚇到家屬。
六、香港殯儀館的出現
香港的殯儀服務,大致經過這幾個階段:
- 早期:長生店上門
- 由傳統「長生店」提供棺木、紙紮等用品
- 師傅上門幫家庭在家中設靈、辦喪
- 出現殯儀館
- 例如由「福壽」長生店發展而成的「香港殯儀館」
- 提供集中式場地,方便城市裡空間較小的家庭
- 殯儀館普及與專業化
- 隨著城市人口增加、樓宇密集,在殯儀館辦喪變得普遍
- 政府限制街頭大型「遊街」後,喪禮活動更集中在殯儀館內進行
- 非牟利與商業並存
- 例如東華三院開辦非牟利殯儀館,提供較便宜的服務
- 同時有不同私營殯儀館,形成競爭與市場分工
目前香港:
- 殯儀館需要領牌經營
- 數量受到土地、城市規劃、公共衛生、居民接受程度等多方面限制
- 行業由政府規管,同時也存在商業競爭
七、喪葬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喪葬不只是「一套流程」,它反映:
- 子女對父母、晚輩對長輩的孝心
- 家人對逝者的感謝與不捨
- 家族與文化記憶的延續(例如清明掃墓、春秋二祭等傳統)
儒家認為,「孝」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
- 父母在世時,好好照顧與尊重
- 父母離世後,認真辦好喪禮、適時祭祀,是回報養育之恩的一部分
古代有「厚葬」的想法,希望盡量為先人安排周全。但如果變成一味比排場、比花費,就失去原意。
以今天的角度來看:
- 喪禮規模應該根據家庭能力、先人意願與家人感受來決定
- 不需要為了「面子」而勉強鋪張
無論形式是:
- 傳統中式喪禮
- 基督教、天主教安息禮
- 環保葬、海葬等現代方式
它們的共同重點其實一樣:
- 讓親友有機會正式向逝者道別
- 表達對逝者的尊敬和懷念
- 幫助在世的人接受現實、走出悲傷
最後,可以記得兩點:
- 喪禮的價值,不在於花了多少錢,而在於心是否真誠
- 重要的不是場面有多大,而是家人能否在失去之中互相支持,一起面對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