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物整理、陪葬與百日守孝:做殯儀嘅人眼中的溫柔告別
有一朝,我喺 WhatsApp 收到一位家屬嘅訊息。
佢問我:「蔡生,係咪可以開始執我老公唔要嘅嘢㗎啦?」
呢個問題,其實我好常聽到。每一次,背後都藏住一份複雜嘅情緒。
有掛念、有唔捨得、又有啲驚。
佢哋驚執得太快,好似「推」走咗先人;又驚唔執,屋企入面日日見到啲物件,心又好辛苦。
我通常都會答:「可以呀,睇下有冇啲嘢會用作陪葬。」
不過最重要嘅,唔係「幾時執」,而係你心裏面點睇呢件事。
💭 情緒先行:害怕「佢會唔開心」
嗰位太太又問我:「佢仲會唔會返嚟睇㗎?我驚佢唔開心。」
聽到呢句,其實我心裡好有感觸。
喺我做殯儀工作嘅日子(行內我哋叫「行街」)入面,
見過唔少家屬都有呢個擔心。
佢哋唔係迷信,而係太有愛,所以連「執嘢」都變咗一種難題。
但我會同佢講:「其實返唔返嚟,呢啲我哋唔需要太擔心。
最重要係,當下你覺得做呢啲事會令自己安心,咁就可以慢慢開始。」
有啲人會選擇過百日先處理;
有啲人就喺頭七、頭四十九日先輕輕整理。
無論點揀,都冇對與錯。
📜 百日守孝:傳統與現代的平衡
傳統上,「百日守孝」俾家人有個安靜過渡期。
大家會喺呢段時間盡量保持原狀,俾自己同先人都有個安定空間。
如果家屬真係好唔捨得,我會建議可以先做少量整理,
等到百日之後,再統一處理、捐出、或保留作紀念。
呢個過程唔單止係禮儀,仲係一個心理調節期,
讓家人有時間同自己講:「可以了,佢安心咗,我都放低少少。」
而家現代人未必樣樣都跟足傳統,
但有時都要顧及家人習俗同觀感。
最重要係喺尊重同愛之間,搵到平衡。
🕊️ 執嘢其實係一個告別儀式
喺我眼中,「執嘢」唔單係清理物品,而係一種告別儀式。
你拎起每件衫、每個細物,其實都係同回憶傾偈。
有啲人會揀一件物件陪葬、有啲人留件衣物喺屋企。
嗰份心意,其實比「擺邊度」更加重要。
有時候,連我自己都覺得
儀式嘅真正意義,唔在形式,而在於我們有冇用心去面對嗰份思念。
🌸 結語:俾自己一個溫柔嘅節奏
我想同家屬講一句:
執嘢唔代表放低,而係俾記憶有個安放嘅地方。
如果你仲未準備好,就俾自己多啲時間;
如果你覺得可以開始,就慢慢嚟,唔需要急。
禮儀只係提示方向,唔係壓力。
最緊要係:嗰份感恩同掛念,會繼續留喺你心入面,
陪住你過每一個平靜嘅日子。
📌 小提醒:
如果你或者你身邊嘅人正經歷同樣情況,可以考慮:
- 先將物品分類(重要、紀念、可捐贈);
- 留一個「百日後的小箱」,到時再一齊處理,當作一個小儀式。
有啲事情急唔嚟,
想念亦唔會因時間而減少,只會變得更溫柔。
冇所謂啱唔啱,只要合情合理,合乎心意,也能照顧到家人感受。
🕯️ 殯儀服務資訊
為先人安排好身後事,提供各煩宗教儀式、靈堂及火葬與土葬安排。
如有殯儀或後事查詢,可聯絡:
📞 蔡先生 9141 3448
(本文僅分享經驗與感想,具體安排可按個案商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