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 Bus(Controller Area Network)是一種廣泛應用於汽車及工業控制的通訊協議,以其高可靠性、低成本和實時性成為主流選擇。以下整理了 CAN Bus 的性能、阻抗、接點距離、標準、應用環境及相關技術要點,供汽車工程師和技術愛好者參考。
1. CAN Bus 概述與性能
- 起源與標準化:
- CAN Bus 由 Bosch 在 1980 年代開發,專為汽車環境設計,現已成為汽車行業的標準通訊協議,符合 ISO 11898 標準(包括高速 CAN 和低速 CAN 規範)。
- 支援標準 CAN(11 位標識符,2^11 = 2048 個訊息 ID)和擴展 CAN(29 位標識符,約 5.37 億個訊息 ID),訊息數量幾乎無限制。
- 頻寬與傳輸速率:
- 標準 CAN 的最大傳輸速率為 1Mbps,足以應對傳統汽車控制系統(如引擎、剎車)的需求。
- CAN FD(靈活資料速率)提升頻寬至 最高 8Mbps,並支援更大資料負載(最多 64 位元組/訊息),適用於現代車輛的高資料量需求。
- 實時性和確定性:
- CAN Bus 提供低延遲和確定性通訊,適合汽車關鍵系統(如引擎控制、ABS、剎車系統)。
- 採用基於訊息 ID 的優先級仲裁機制(非破壞性仲裁),確保高優先級訊息優先傳輸,滿足實時需求。
- 錯誤檢測與容錯:
- 內建多重錯誤檢測機制,包括 CRC 檢查、位錯誤檢測、格式錯誤檢測和錯誤計數器。
- 支援容錯功能,即使部分節點故障,網路仍可繼續運作,確保通訊穩定性。
2. 物理層特性與阻抗
- 差分信號傳輸:
- CAN Bus 使用雙絞線(CAN_H 和 CAN_L)進行差分信號傳輸,有效抵抗汽車環境中的電磁干擾(EMI)、振動和高溫影響。
- 差分信號提供高抗噪能力,確保通訊穩定性。
- 終端電阻:
- 主匯流排兩端需配置 120 歐姆終端電阻,以防止訊號反射,確保訊號完整性。
- 分支線(stub)無需終端電阻,但過長可能導致反射,影響通訊品質。
- 匯流排負載:
- 每個節點對匯流排產生電氣負載,節點數量過多可能導致電壓下降或訊號失真。
- 典型 CAN 網路支援 30 至 110 個節點,具體取決於收發器性能(如 NXP TJA1042 支援最多 110 個節點)、線纜品質和匯流排長度。
3. 接點距離與佈線設計
- 分支線(Stub)長度限制:
- 分支線是從主匯流排到節點(ECU)的短線段,長度需控制以避免訊號反射。
- 高速 CAN(ISO 11898-2):建議分支線長度不超過 0.3 公尺(30 公分)。
- 低速 CAN(ISO 11898-3):可放寬至 1 公尺或更長,因傳輸速率較低(通常 ≤125kbps)。
- CAN FD:因高資料速率(最高 8Mbps),分支線長度更嚴格,建議 0.1 至 0.3 公尺。
- 過長分支線會導致訊號反射,引起電壓波形失真,可能造成位錯誤或通訊失敗。
- 主匯流排長度限制:
- 主匯流排長度與傳輸速率相關,典型值(高速 CAN):
- 1Mbps:約 40 公尺。
- 500kbps:約 100 公尺。
- 250kbps:約 250 公尺。
- 125kbps:約 500 公尺。
- 長度限制考慮訊號傳播延遲和衰減,確保通訊同步。
- 主匯流排長度與傳輸速率相關,典型值(高速 CAN):
- 佈線設計建議:
- 使用高品質屏蔽雙絞線(符合 ISO 11898),減少電磁干擾。
- 保持分支線盡可能短,理想情況下接近 0 公尺(直接連接到主匯流排)。
- 避免星型拓撲或過長分支,若無法避免,需嚴格控制分支長度(<0.3 公尺)或使用中繼器。
- 在設計階段使用模擬工具(如 SPICE)或 CAN 分析儀驗證訊號完整性。
4. 設備連接數量限制
- 理論限制:
- CAN 協議基於訊息 ID 通訊,理論上節點數量無硬性限制(標準 CAN 支援 2048 個訊息 ID,擴展 CAN 支援約 5.37 億個)。
- 實際限制:
- 受物理層限制(電氣負載、訊號衰減、延遲),單個匯流排通常支援 30 至 110 個節點。
- 汽車應用中,單條匯流排通常連接 10 至 50 個 ECU(如引擎控制模組、剎車系統),高端車型可能使用多條匯流排(動力系統 CAN、車身 CAN 等),每條控制在 20 至 30 個節點。
- 增加節點數量的方法:
- CAN 閘道:互連多個 CAN 網路,降低單條匯流排負載。
- 分段網路:使用橋接器或路由器將網路分成多個子匯流排。
- CAN FD:提高頻寬和資料負載,間接支援更多節點。
- 中繼器:增強訊號,支援更長匯流排或更多節點,但可能增加延遲。
- 優化佈線:縮短分支線和主匯流排長度,使用高品質線纜。
5. 應用環境
- 汽車應用:
- CAN Bus 廣泛用於汽車的引擎控制、剎車系統(ABS)、變速箱、儀表板、車身控制(如車窗、車燈)等。
- 典型汽車包含多條 CAN 匯流排,分別處理不同功能(如動力系統 CAN、診斷 CAN)。
- 適用於低頻寬、控制導向的應用,資料量較小但要求高可靠性與實時性。
- 其他應用:
- 工業自動化(如工廠設備控制、機械人系統)。
- 醫療設備、鐵路系統、航空電子等需要高可靠性和容錯能力的場景。
- CANopen 和 DeviceNet 等衍生協議進一步擴展了 CAN 在工業領域的應用。
- 環境適應性:
- CAN Bus 能在惡劣環境下運作(如高溫、振動、電磁干擾),特別適合汽車和工業環境。
- 低功耗設計,適用於電動車等對能效要求高的應用。
6. 技術優勢與挑戰
- 優勢:
- 高可靠性:差分信號和錯誤檢測機制確保穩定通訊。
- 低成本:簡單的控制器和收發器,適合大規模量產。
- 低功耗:滿足車載系統的能源效率需求。
- 成熟生態系統:廣泛的硬體、軟體和工具支援,降低開發成本。
- 靈活性:支援多主結構(multi-master),任何節點均可發起通訊。
- 挑戰:
- 頻寬限制:標準 CAN 的 1Mbps 頻寬在資料密集應用(如 ADAS)中可能不足,需依賴 CAN FD。
- 節點數量限制:單條匯流排的節點數受電氣負載限制,需分段或使用閘道。
- 佈線複雜性:分支線和匯流排長度需嚴格控制,設計不當可能導致訊號問題。
7. 結論
CAN Bus 憑藉其可靠性、實時性、低成本和低功耗,成為汽車和工業控制的理想通訊協議。其差分信號、終端電阻和嚴格的佈線要求(分支線 ≤0.3 公尺,主匯流排長度依速率而定)確保訊號完整性。雖然單條匯流排的節點數量受限(30-110 個),但通過閘道、分段網路和 CAN FD 可擴展應用範圍。CAN Bus 的成熟生態系統和標準化支援使其在汽車引擎控制、剎車系統等關鍵應用中不可或缺,同時也在工業和其他領域廣泛應用。
8. 參考文獻
Analog Devices, Inc. (2009). Controller area network (CAN) physical layer fundamentals (Application Note AN-1123). Analog Devices, Inc.
Bosch GmbH. (1991). CAN specification version 2.0. Robert Bosch GmbH.
Bosch GmbH. (2012). CAN with flexible data-rate [White paper]. Robert Bosch GmbH.
Bosch GmbH. (2012). CAN FD specification version 1.0. Robert Bosch GmbH.
Bosch GmbH. (2018). Automotive handbook (10th ed.). John Wiley & Sons.
CAN in Automation (CiA). (2021). CANopen specification CiA 301 version 4.2.0. CAN in Automation e.V.
Etschberger, K. (2001). Controller area network: Basics, protocols, chips and applications (2nd ed.). IXXAT Press.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2019). The physical layer in the CAN FD world [White paper].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2006). ISO 11898-3:2006 – Road vehicles — Controller area network (CAN) — Part 3: Low-speed, fault-tolerant, medium-dependent interface. IS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2011). ISO 7637-2:2011 – Road vehicles — Electrical disturbances from conduction and coupling — Part 2: Electrical transient conduction along supply lines only. IS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2015). ISO 11898-1:2015 – Road vehicles — Controller area network (CAN) — Part 1: Data link layer and physical signalling. IS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2016). ISO 11898-2:2016 – Road vehicles — Controller area network (CAN) — Part 2: High-speed medium access unit. ISO.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 (2016). A design guide for implementing the CAN bus (Application Note AN228).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
Pfeiffer, O., Ayre, A., & Keydel, C. (2003). Embedded networking with CAN and CANopen. Copperhill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SAE International. (2018). SAE J1939-1:2018 – Serial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s vehicle network. SAE International.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2008). Introduction to the controller area network (CAN) (Application Note SLLA270).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