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的原理與應用

主生產計劃(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e,簡稱MPS)是確定每一具體的最終產品在每一具體時間段內生產數量的計劃。這裡的最終產品是指對於企業來說最終完成、要出廠的完成品,它要具體到產品的品種、型號。這裡的具體時間段,通常是以周為單位,在有些情況下,也可以是日、旬、月。

通常主生產計劃是根據客戶合同(訂單)和市場預測,把經營計劃或生產大綱中的產品系列具體化,使之成為展開物料需求計劃的主要依據,起到了從綜合計劃向具體計劃過渡的承上啟下作用。MPS最終將可作為生產部門執行的目標,並成為考核工廠服務水準的依據。在MRP系統中,主生產計劃是作為驅動的一整套計劃數據,反映企業打算生產什麼,什麼時候生產以及生產多少。主生產計劃必須考慮客戶訂單和預測、未完成訂單、可用物料的數量、現有能力、管理方針和目標等等。

企業計劃的階梯結構

製造企業中的計劃過程是對或多或少緊密地一體化的多層計劃的一系列修訂。由於種種原因,各家公司在他們的階梯結構中採用不同數目的層次並給這些層次以各種名稱。在20世紀70年代裡,由於經理、顧問與教育家們對這一計劃過程的密切關注,導致了標準名稱的開發並對要求作計劃的諸功能有了更明確的識別。

(1)戰略計劃(5-10年):我們現在是在什麼行業之中?我們要到什麼行業中去?為了作好準備現在必須做成什麼?下一步將要求什麼?
戰略計劃(Strategic plans)從企業基本性質與管理者希望它在下一個五到十年間採取的方向的考察開始,指出總的方向,而非達到彼岸的具體道路,而且通常並不設定詳細的目的。這種計劃工作是有關總的業務的。

(2)業務計劃(2-5年):現在產品市場占位如何?哪些正在下降?降多快?哪些是成熟的、穩定的?哪些是成長中的?有多快?需要什麼新產品?需要採取什麼行動?
企業(經營或業務)計劃(Business plans)著重於產品與市場。最高管理者的角色是去協調各個別部門的計劃。

(3)生產計劃(2-5年):現在工廠利用得如何?對它有什麼要求?涉及什麼新技術?將引進什麼新產品?將淘汰什麼產品?將需要什麼新工廠、新設備?
生產計劃(Production plans)開發支持著企業計劃的下一個詳細層次。它的視界通常與企業計劃相同,但著重在為支持企業計劃所要求的設施與生產方面。
生產計劃有三項功能:
1、更詳細地去定義企業計劃中的製造部份
2、設定製造產品系列的產量
3、為作業的管理控制提供基礎

(4)主生產計劃(1/4-1年):要製造什麼具體產品?多少?何時?需要什麼其它物料?多少?何時?存在什麼能力制約?存在什麼物料約束?
由於主生產計劃要驅動集優先級(物料)、能力與成本的計劃與控制於一體的正式系統,它比生產計劃要更加詳細些。MPS中規定的產品必須由具體、個別的BOM來描述。

MPS有三種功能:
1、把企業計劃同日常的作業計劃連鎖起來。
2、為日常作業的管理提供一個“控制把手”。
3、驅動正式的、一體化的計劃與控制系統。

MPS的要點
主生產計劃(MPS)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計劃層次,類似於手工管理中的產成品計劃。主生產計劃需要考慮可能不均衡的市場需求和企業關鍵資源的能力負荷情況,通過人工干預,均衡安排,從而得到一份即可滿足市場的總量需求,也相對穩定、均衡的計劃。主生產計劃的穩定和均衡,可以保證物料需求計劃的穩定和勻稱,從而生產計劃既可滿足市場需求,又是相對穩定、均衡,因此主生產計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計劃層次。

MPS著重於要被製造的產品,而且通過詳細的計劃系統,識別所需資源(物料、勞力、工廠設備與資金)及其需要時機。MPS的基本目的是去發起獲得為實施該計劃所需的資源。注意著重點是發起而非完成獲得所需物料、人員、設備、資金等等的過程。計劃階段推測何時需要多少什麼東西的估計量;執行階段最後地確定——通常要晚得多——將具體地得到與生產出什麼。
如前所述,MPS為企業管理提供一個控制把手,它是通過提供下列手段、機制與方法而做到這一點的:

1、一種授權與控制支持著客戶服務、獲利能力與資本投資目標的勞動力水平、庫存投資與現金流的手段。
2、一種協調市場營銷、銷售、工程設計、製造與財務活動以開發一共同計劃與改進集體協作的機制。
3、一種調和市場營銷及銷售方面的需求與製造能力的方法。
4、一種度量每一群體在執行共同計劃中的績效的手段。

不同企業的MPS類型

主生產計劃是要確定每一具體的最終產品在每一具體時間段內的生產數量。

(1)“備貨生產型”(make-to-stock)
其中的最終產品是對於企業來說最終完成的要出廠的產品,但實際上,這主要是指大多數“備貨生產型”的企業而言。在這類企業中,雖然可能要用到多種原材料和零部件,但最終產品的種類一般較少,且大都是標準產品,這種產品的市場需求的可靠性也較高。因此,通常是將最終產品預先生產出來,放置于倉庫,隨時準備交貨。

(2)“組裝生產”(assemble-to-order)
在另外一些情況下,特別是隨著市場需求的日益多樣化,企業要生產的最終產品的“變型”是很多的。所謂變型產品,往往是若干標準模塊的不同組合。例如,以汽車生產為例,傳統的汽車生產是一種的大批量備貨生產類型,但在今天,一個汽車裝配廠每天所生產的汽車可以說幾乎沒有兩量是一樣的,因為顧客對汽車的車身顏色、驅動系統、方向盤、座椅、音響、空調系統等不同部件可以自由選擇,最終產品的裝配只能根據顧客的需求來決定,車的基本型號也是由若干不同部件組合而成的。

對於這類產品,一方面,對最終產品的需求是非常多樣化和不穩定的,很難預測,因此保持最終產品的庫存是一種很不經濟的做法。而另一方面,由於構成最終產品的組合部件的種類較少,因此預測這些主要部件的需求要容易得多,也精確得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通常只是持有主要部件和組件的庫存,當最終產品的訂貨到達以後,才開始按訂單生產。這種生產類型被稱為“組裝生產”(assemble-to-order)。這樣,在這種生產類型中,若以要出廠的最終產品編制MPS,由於最終產品的種類很多,該計劃將大大複雜化,而且由於難以預測需求,計劃的可靠性也難以保證。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主生產計劃(MPS)是以主要部件和組件為對象來制定的。例如,在上述汽車廠的例子中,只以26種主要部件為對象制定MPS。當訂單來了以後,只需將這些部件作適當組合,就可在很短的時間內提供顧客所需的特定產品。

(3)“訂貨生產”類型(make-to-order)
如特殊醫療器械、模具等生產企業,當最終產品和主要的部件、組件都是顧客訂貨的特殊產品時,這些最終產品和主要部件、組件的種類比它們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和基本零件的數量可能要多得多。在這種情況下,類似於組裝生產,主生產計劃(MPS)也可能是以主要原材料和基本零件為對象來制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