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成功的4個關鍵

  問題與困惑

  現如今,很多企業為了市場生存,紛紛上馬ERP系統,很有魄力地推進企業資訊化。企業資訊化專案投資,動輒投資幾十萬,甚至上千萬,然而事與願違。許多ERP搞得半死不活,怨聲載道,半途而廢。

   實施ERP有沒有規律可循呢?實施ERP如同一粒種子,只有在適宜的環境中才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反思一些不成功的企業資訊化的過程,人們認識到 了一個真理:只有規避不成功ERP實施者哪些因素帶來的風險,掃除影響企業資訊化成功的因素,才能未雨綢繆,逐漸弱化風險,避免重蹈覆轍的悲劇在更多的企 業重演。

  1 科學評價ERP

  ERP是什麼?有的企業老總認為ERP是“拯救企業的稻草”、“企業決策系統”,“ERP讓管理上層次”,只要一安裝ERP系統,則企業內部的許多管理、行銷、財務、生產等等問題都迎刃而解。問題真是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不能科學評價ERP的功能,企業在方案設計或選型時就會提出許多理想化甚至超出目前理論、技術水準的要求,實施的結果可想而知。資訊化怎樣成功?如 果企業資訊化的基礎很差,可以考慮先建設其他投資更小,見效更快,實施更簡單的專案打基礎,如實施OA,人力資源管理系統。這些都是不太強調各部門合作而 且對實施人員素質要求相對不太高的專案,等這些都初見成效後,大家對實施ERP的目的都明白再實施,那成功率會高很多。

  企業到底應該指望ERP來解決什麼問題呢?“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現象”深刻地揭示了這個問題,啟航準備到什麼地方,到過什麼地方,返航後發現的“新大陸”到底是什麼地方?如果投資幾百萬“摸著石頭過河”,打水漂的學費就太高了。

  2 ERP架構的靈活性

   從現在的實際情況來看,企業結構、流程等的重大變化,都需要根據客戶特定的需求,修改系統的原始程式碼來解決。定制這些系統的間接成本確實很高,付出的人力 成本好比寫新的程式,與長期維護的成本一樣高,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ERP系統架構的靈活性不足,難以及時應對企業的持續發展。

  國內 ERP/CIMS實力派代表之一李力教授指出:“誰真正掌握了可裝配的軟體構件化技術,誰就掌握了ERP市場的未來。”當時,ERP定制開發的路越走越 窄,最後鑽進牛角尖。所以ERP軟體開始採用中介軟體系統,在這個平臺上它把ERP軟體分解成以Web服務出現的更加粒狀的自我描述構件,使用者就能夠組合這 些構件,以生成定制的鬆散耦聯的複合應用。對於ERP這樣的大型應用軟體,採用基於構架和構件技術,分佈系統,可以跨任意平臺,系統龐大而靈活、運行效率 高,為成功實施ERP提供了可能。

  3 資訊化人員知識結構的轉變

  許多企業IT人員常以技術精英自居、對業務知識不屑一顧的現象,埋頭於資料庫、網路、JAVA等技術,把太多的精力放在具體的技術細節上,整天拘泥于技術陷井中不能自拔,造成了技術與業務的脫節。

  所以企業的資訊化人員要想真正做好企業的資訊化,必須要下到生產車間、下到銷售、採購、財務部門去虛心請教,瞭解業務流程、瞭解管理結構,做到學習業務知識、實現知識集成,這樣才能為企業資訊化出謀劃策,避免“為IT而IT”。

  4 ERP軟體具有不成熟性

   國內一些財務軟體和簡單的供銷存軟體,通過宣傳包裝“長大”成了ERP管理軟體,其實它們僅僅具備部分物流功能,沒有對企業生產和管理流程的“管理靈魂 ”,遇到流程類企業容易造成混亂邏輯設計。沒有深刻的管理思想,照貓畫虎,將手工賬改為ERP管理,甚至當成小規模試製階段。

  如果出現品質不過關,存在程式缺陷,ERP公司傾全部人力從編碼行二次開發,淡化企業管理模式的改進、陷入系統程式設計和測試上,ERP成了“四不像”。因此,推向市場的ERP軟體具有先天性的“營養不良”症,成功實施只能成為真實的謊言。
  企業資訊化就像木桶理論一樣,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會帶來全盤的崩潰。可怕的不僅是投資不可逆轉的“泥牛入海”,而是可能會把企業的運作帶向混亂,最終導致整個企業“多米諾骨牌”似的垮掉。

   但是,企業不能因噎廢食,畢竟資訊化是企業的涅磐之路,隨著IT技術和管理水準的提高,認真研究和探討制約企業資訊化成功的共性因素,認識到這時是一場 具有高風險的管理革命,企業在準備實施ERP系統時從基礎的因素規範實施,降低風險,這才能增加ERP實施成功的概率。